近日,中辦國辦印發《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行動方案》(以下簡稱《方案》)。11月28日,國務院新聞辦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,邀請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有關負責同志介紹《方案》有關情況。
到2027年,力爭將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降至13.5%左右
“近年來,我國社會物流成本水平總體保持下降態勢,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由2012年的18%降至2023年的14.4%。綜合來看,全社會物流成本仍有較大下降空間。”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張世昕表示,《方案》提出到2027年,力爭將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降至13.5%左右。
0.9個百分點的下降,將在4個層面產生重要影響。
宏觀層面,將降低國民經濟運行成本。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。實現這一目標后,對比2023年的社會物流成本水平,相當于在國民經濟保持較快增長的情況下,節約社會物流總費用1萬億元以上,有效降低國民經濟特別是實體經濟運行成本。
產業層面,將提升制造業競爭力。我國是制造業大國,制造業物流總額占社會物流總額的比重接近90%。實現這一目標,將減少不必要的物流環節和成本支出,增強制造業發展動能,促進轉型升級。
區域發展層面,將進一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,推動優勢資源、優勢產業形成就近配套的完整產業生態,組成“產業集群+物流樞紐”的新模式,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支撐。
社會民生層面,將推動企業提升物流效率,改進物流服務質量,為民眾提供更加方便快捷、多樣化的物流服務。
突出改革創新,打通堵點卡點
“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,實現現代物流高質量發展,通過調結構、促改革,優化全社會物流資源配置,加強物流各環節協同銜接,全面提升物流體系運行效率,用盡可能少的物流費用支出,支撐盡可能多的經濟產出。”張世昕介紹,《方案》主要有3方面特點。
突出改革創新。《方案》聚焦鐵路貨運、公路貨運、物流信息數據等重點領域,提出系列改革措施和創新舉措,加快鐵路貨運向鐵路物流轉型,促進公路貨運規模化、規范化發展,優化城市貨運網絡,推進物流信息開放互聯共享,完善全國統一的物流大市場。
打通堵點卡點。基礎設施網絡不完善、多式聯運銜接不順暢、現代供應鏈體系不健全等問題影響物流效率和成本。《方案》聚焦這些堵點卡點,提出針對性強、務實管用、可操作的政策舉措,著力解決現代物流發展面臨的實際問題,激發經營主體活力。
系統謀劃推進。一方面,統籌考慮不同運輸方式以及運輸、倉儲、配送等不同物流環節,提高物流一體化銜接轉換效率。另一方面,統籌深化物流業與制造、商貿等產業融合創新,促進現代物流與重大生產力布局協同發展,系統性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。
“交通運輸部、商務部、自然資源部、國鐵集團等相關單位研究制定了分領域的配套文件,與《方案》形成‘1+N’政策體系。我們還指導長三角三省一市聯合出臺了《長三角區域物流提質增效降本行動方案》。”張世昕表示。
推進運輸結構調整和多式聯運取得新突破
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負責人孟曉喻表示,下一步,將推進運輸結構調整和多式聯運不斷取得新突破。
——加快完善綜合運輸集疏運體系。以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為抓手,完善綜合貨運樞紐和集疏運網絡,支持打造鐵水聯運、江海聯運組織服務中心。推進沿海主要港口利用疏港鐵路、水路、封閉式皮帶廊道、新能源汽車運輸大宗貨物的比例超過80%。
——推進重點地區煤炭、礦石等大宗貨物運輸綠色低碳轉型,引導支持工礦企業和運輸企業發展“散改集”、公鐵聯運、鐵水聯運,降低大宗貨物中長距離公路運輸比例。
——加快推進多式聯運信息互聯共享,推動運輸組織模式創新,推進各種運輸方式運轉交接、貨物交付、信息互聯、保險理賠等規則銜接。
——打通多式聯運中轉、裝卸以及信息互通等堵點卡點,加快推動托運人一次委托、費用一次結算、貨物一次保險,多式聯運經營人全程負責的多式聯運“一單制”服務模式,以及集裝箱運輸“不換箱、不開箱、一箱到底”的“一箱制”服務模式。
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貿易司負責人吳君楊表示,下一步將強化物流信息開放互聯、支持新技術新裝備應用、創新應用場景,“鼓勵企業發展與平臺經濟、低空經濟、無人駕駛相結合的物流新模式,加強倉配運智能一體化技術、數字孿生技術的應用”。
鐵路專用線是企業自建與國家鐵路網接軌的貨物作業線路,對于減少貨物短倒作業、打通鐵路運輸“前后一公里”、實現“門到門”運輸具有重要作用。“今年以來,全國新開通鐵路專用線59條,在建30余條,新增貨物發到量近2000萬噸。”國鐵集團貨運部負責人周世暾介紹,將持續推進鐵路專用線進廠礦、進碼頭、進園區,加強鐵路集疏運設施統籌布局,推動專用線應建盡建、愿接盡接。
為加快建立城鄉融合的現代商貿流通體系,商務部、財政部計劃從2024年到2026年,分3批在全國開展現代商貿流通體系試點建設。商務部流通發展司負責人張祥告訴記者,試點明確支持方向:完善縣鄉村商貿流通網絡;完善城鄉再生資源回收體系;支持城鄉商貿流通融合發展;建設生活必需品流通保供體系,增強應急保供能力;加快培育現代流通骨干企業。(來源:人民網-人民日報)